足迹
晋末长剑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一百零五章 云中坞(第4页)

上一章目录存标签下一章

    简而言之,他们其实是有一定组织度和分工协作意识的。
    现代工业社会,把每一个人都变成了工业生产中的一环。整个社会是一台精密运行的机器,大家各司其职,在生产生活中,每个人都习惯了分工协作。
    这是什么?这就是组织度。
    工业国家比农业国家强的不仅仅是生产力,他的每个国民都被驯化出了相当的组织度。在工厂里能分工协作,上了战场一样可以,比自由散漫的农民强多了。
    这就是隐藏在水面下的秘密。
    战斗很快结束了。
    金三入内巡视了一番,然后出来禀报:“邵师,我部共杀敌四十四人。战死什长一员、伍长两员、兵九人。”
    “负伤者呢?”邵勋问道。
    “一共十人,都是小伤,不碍事。”
    “战死者遗体收敛,伤者尽快医治。另,清点俘虏及缴获。”
    “诺。”
    邵勋没有立即入寨,而是登上更高处,俯瞰周边。
    贼寨名“云中寨”,名字很响亮,但邵勋却看笑了。
    他笑贼众无谋少智,没好好利用周围的地形。
    如果将山寨扩建一下,即可东、西、南三面临沟,北枕洛水。其中,西侧壕沟深七八米,宽近二十米,乃天然形成。东、南两面则可人工改造,深挖壕沟,用吊桥通行。
    简单来说,山寨位于一座土塬上。
    塬这种地形,在西北地区很常见,弘农也很多,说白了就是高出地面的一块台地,人们可在上面耕作、定居。
    有的土塬两两相望,中间是一条深深的沟壑,驿道往往修在沟壑中。
    土塬万般好,唯有一点比较致命:缺水。
    当然,弘农的土塬又比后世陕北地区强太多了,至少这里草木茂盛,森林密密麻麻,一片连着一片。在塬上打井,应不至于像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旱井那么困难。
    而且,土塬北面就是水势雄浑的洛河,东北面是渠谷水,挖井取水并不难,足够百姓生活所需。
    但种地的话就要下山了。
    洛水南岸、渠谷水两侧零零散散开辟了部分农田,应该是云中寨贼匪及其家属们耕种的。
    白天沿着南侧山坡下来种地,傍晚收工回寨。
    这里,其实很适合建坞堡啊——大体位置在后世宜阳县张坞镇西南的苏羊寨,即南北朝时“云中坞”所在地,《水经注》有载“洛水又东,渠谷水出宜阳县南女几山,东北流经云中坞,左上迢遰层峻,流烟半垂,缨带山阜,故坞受其名。”
    此时尚未建,因石材资源丰富,南北朝时云中坞曾豪横地用花岗岩做寨墙以及上下山坡的台阶。
    这个地方,他要了。
    贼寨只有百十户人家,其实绝大部分地面并未用到,任其长满草木,稍稍扩建一下,住个千余户不成问题,甚至更多也住得下。
    这就能养两三百半脱产士兵了。
    好地方!以后就命名为云中坞。

一秒记住新域名 https://www.yswx.net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